我理想中第一套小房子
2016-11-05
人类长达数百万年的演化中,从采集、狩猎到农业社会,再到工业社会,起居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。《人类简史》作者赫拉利在书里说:“农业革命就是一个骗局。不是人类驯服了小麦、稻米、马铃薯,而是这些植物利用人类把他们的DNA传遍了世界各地。”说来似乎有点道理,农业革命让那些四海为家的牧民和猎人,开始在一个地方安定下来,有了定居的需求,于是他们开始盖房子。工业革命后,乃至现在的信息革命,很多人不再直接以生产粮食的方式维生,年轻人到了新的城市工作,得考虑住房的问题。
工作两年来,茶余饭后听同事们聊到最多的话题,不是业界的新型技术、大数据未来的发展方向、电子商务还能坚挺多少年,而是房子和车子。无论有钱没钱,到了成家立业的年纪,就会考虑这俩问题。不幸的是我司员工都不穷,所以这类问题聊的更凶。
前几天出去和朋友一起吃饭,经过古墩路的时候讨论起买房的问题。朋友从年代新旧、学区安排、物业管理、邻里素质等方面细细比较了政苑小区、春天花园、高教新村几个小区的差别,听得我五体投地。
冯唐先生新书《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》有一篇“我的理想小房子”,颇得我心。毕竟不着人家四十几岁且成功有钱,我取个精华,加点小料,配成自己理想房子的样子。
第一,地理位置要好。不是说要多靠近市区,我希望房子周围能有个大学,10分钟能走到最好。读过大学的人都知道,一个大学校区旁边必有美食一条街,由年轻人的“自然选择”,最终沉淀出来的都是一些美味又便宜的苍蝇馆子。大学里面有草地、有湖泊还有运动场,天气好的时候除了美景还有美女,心旷神怡。
第二,生活配套要够用。周围有个安静的咖啡馆,附近有一两个独立书店,没事可以去翻翻书,闻新鲜的书香,医院走路能到,车子有地方停。
第三,最好在高层。住在低层很容易被楼下商户或者路边汽车噪音给影响到休息质量。住高层一来视野好,很多时候遇到一些鸡毛蒜皮的烦恼,其实靠着窗户望一望,认识到这点芝麻小事,宇宙间还有更多更大的东西要关注,心情就会好不少。二来空气好,风大、又不容易潮湿。
第四,房子不用太大。90平,二居室的房子就够用了。一主卧、一次卧,书房和客厅一起用,既省事又可以装逼。阳台可以大一点,这样的话可以在天气好的时候在阳台上靠着扶手椅晒太阳,慵懒一把。
第五,邻居素质很重要。相比住在好学区的农民老旧房,我更愿意选择一个新开白领小区。学区对于第一套房而言,并没有那么重要。而邻居素质怎么样,很影响到居住的心情。你可能因为隔壁早晨的大吵大闹而毫无察觉的邻居而抓狂,也可能因为隔壁亲切善良互帮互助的邻居而欣喜。
当然,最好的安排是好朋友就住在附近,想要搓牌、喝酒,一招呼马上就能到。随着年纪渐长,越来越感觉到男人三大件——茶、烟、酒的美妙之处,而这些如果有一二好友能搭上谈天说地,就完美了。冯唐说:“一生中,除了做自己喜欢的事儿,剩下的最重要的就是和相看两不厌的人待在一起。”
老舍先生写《我的理想家庭》是在1936年,他在文章末尾写到:“这个家庭顶好是在北平,其次是成都或青岛,至坏也得在苏州。无论怎样吧,反正必须在中国,因为中国是顶文明平安的国家;理想的家庭必须在理想的国家内也。”
按老舍先生的说法,北京房价已经高的吓人,而且空气差成这样,没事也不会往那参合了。苏州房子均价奔着两万去,杭州城西都没有两万以下的房子了。成都和青岛还是比较淡定的,不过这两月看来,成都也快按耐不住了,我有两个北京工作的同学,国庆特别跑回成都,各自买了一套房,我问为啥,他们说“慌啊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