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照物
2015-03-21
有人说我很久没写博客了,那好吧,今天闲来无事心情好,扯两句。
为什么突然心情好呢?我一个人跑去逛沃尔玛,买了几百块钱生活用品,比如抱枕、枕巾、卫衣卫裤、吃的喝的七七八八。搞了两大袋回家,心满意足。不再像读书的时候一样:兜里不超过两百块钱,也没有可以透支的卡,买点东西都要精打细算省吃俭用。回想起以前的感觉,现在自然是满足。
最近看了一篇文章,感觉眼界很受用,叫《思考:消费脱敏》,作者是“懒投资”的CEO张磊,其中的谈到的财富自由和消费脱敏,对于我们生活中的幸福感来源,有点借鉴意义,文中说:
几年前刚工作时,我觉得一个Macbook很贵,一个iPad很贵,上下班打车很贵……当然,后来这些都买得起了,而且买一个不会影响到生活质量,不需要下个月节衣缩食。
如果一些消费,长期来看不会让你的生活品质变差,可以认为你对这样的消费“脱敏”了。
有的人对超市的消费脱敏——推着购物车随便拿;
有的人对商场的消费脱敏——等朋友吃饭的时间顺便买了三双鞋;
有的人对房子和车子脱敏——拿出支票要买房子,才发现这一套自己已经买过了……
所以说,我们的视角在不断改变,我们参照的东西和角度在不断变化,财富自由的过程,其实就是对一个个阶层的消费脱敏的过程。
10年前,我对小卖部的辣条脱敏;5年前,我对脉动、方便面脱敏;现在我对一箱牛奶、一件卫裤脱敏,我可以承受每天打车上下班(这是刚开始工作时想也不敢想的,当然也是Uber的功劳)…你我都应该能感觉到,这是快乐又很恐怖的过程。这意味着能让我感到兴奋和幸福的参照物越来越少,15年前吃到一包辣条都会开心地听完一节课,现在你放一箱在我面前,我也觉得just so so了。
今天朋友圈有人在转知乎一则回答:哪些素质很重要,但却是读书学不来的?,讲的也是同样的东西。作者举了个例子,解释为什么随着年龄增长,越发觉得时间变快:
五岁的时候人的记忆有五年,这时候过一年,到六岁时,记忆增加了五分之一。六岁到七岁,记忆增加了六分之一。七岁到八岁记忆就只增加了七分之一。以此类推,到了二十岁的时候,过多一年,记忆便只增加二十分之一。这一年的时光虽然没变,但是参照物变了。所以大家就感觉时间过得快了。可能等你六十岁的的时候,过一年记忆只增加六十分之一,那时时间就过得更快了。
所以为什么元稹说:“曾经沧海难为水,除却巫山不是云。”
我宁愿不要这么快见到沧海,不要这么早去巫山。每一天都有新的陌生,带来新的愉悦,活着才有趣。正如死亡诗社中Captain说的:Seize The Day!